浙江大学司琦教授来院开展“以课促研、以研优课”专题讲座,为体育学科发展“把脉开方”

发布者:生命健康学院发布时间:2025-10-30浏览次数:10

  为全面提升学院教师的科研素养与课程建设水平,助力体育学科高质量发展,我院学术月系列活动持续深入开展。1029日,我院特邀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琦担任主讲人,讲座以“‘以课促研、以研优课——省一流体育课程建设与课题申报策略为主题,围绕体育课程创新设计、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科研项目精准申报及服务区域健康战略等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度分享。学院党委书记李晓瑛及体育系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活动由学院副院长董宏伟主持。

司琦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锻炼心理、体育健康促进干预的理论与策略及效果检验、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等。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及教育厅科研项目共20余项,重大横向项目1项,参与国际合作研究2所授课程《锻炼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分别获评20212022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体育科学》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累计被引近900独著主编学术著作3部,两次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司琦教授从课程建设的根本性出发,指出课程是教学的基础与核心,当前教育改革正不断推动现代教学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她以自身主讲并获评省一流本科课程的体育心理学》为例,介绍了该课程从1.02.0版本的迭代过程,并强调,课程建设需紧跟时代步伐。在课程特色方面,司琦教授分享了探究性实验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成果通过设计具有探索性的实验环节,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她进一步指出,体育课程应注重教学思政与心理健康的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在育人中的独特价值。

针对省级一流课程的建设路径,司琦教授建议,体育学科应找准自身优势,明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课程特色,并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社会实践等多赛道中寻求突破。她特别提到,湖州学院已有教师在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等新兴赛道取得初步成果,展现出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积极响应与前瞻布局。

在课题申报策略方面,司琦教授系统解析了教育部与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等项目的申报要点。她指出,课题研究应紧密对接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如共同富裕、银发经济、人工智能等方向以自己获批的省重大攻关项目为例,说明体育学科可以在健康促进、社会服务等层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她还建议教师应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注重前期积累,强化团队协作,以提升课题申报的竞争力。

讲座最后,司琦教授鼓励湖州学院体育系教师积极把握课程与科研建设窗口期,凝聚团队力量,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明星课程与研究成果,为推动体育学科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整场讲座内容详实、案例生动,现场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次讲座不仅为湖州学院体育系的课程建设与科研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今后“体育+X”多学科融合创新与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