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段冷昕:药学教育的“守门人”

发布者:生命健康学院发布时间:2025-03-25浏览次数:10


  段冷昕,19788月出生,河南陕县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247月来到湖州学院生命健康学院工作。任中国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药理学会理事、河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肿瘤药理委员会副主委、湖州市领军人才称号、洛阳市第九批优秀专家。

思想政治方面,作为九三学社社员的她,始终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中国民主政治的信念,认真践行“岗位作贡献,社会作奉献”的信念和履行民主党派建言献策的政治职能,不忘师者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她在抗疫、扶贫、送温暖等活动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被授予“2018年度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度抗疫先进个人”“2021年度抗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教学方面,她始终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于2018年获得“河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和“河南科技大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9年获“河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连续四年获得河南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科研方面,曾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她也是《神经药理学报》的编委和特邀审稿专家、药学省级重点学科骨干、分子药理学方向带头人和药物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负责人。

    


段老师所教授的制药工程专业,是一门融合化学、生物学、医学与工程学的综合性学科。在她看来,制药工程绝非简单的实验室操作,而是需要“跨界视野”与“匠人精神”并重的学问。学生们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科基础、化学、生物学与工程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严谨与细致的实验态度。持续学习的能力也是学好这个专业不可缺少的一点。她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夯实基础、明确方向,同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行业变革。“职业发展没有固定模板,关键在于结合自身兴趣与行业需求,在专业深度与跨界视野之间找到平衡点。”她如是说道。

在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段老师始终践行着三位教育大师的箴言。

她深信“教学是两次学习”——在《药理学》课堂上,她会与学生共同拆解文献、辩论方案,和学生们一起探索问题的答案。这种坦诚的互动,使得课堂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变成了思维的碰撞场。

她还认同詹姆斯·贝蒂的那句话,“教育的目标是教会我们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什么。”在讲解相关知识时,她会突然抛出一连串反问,引导学生跳出课本,从假设走向实证。她会在课堂中引入实际案例,将理论融入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她深入挖掘课程中学生感兴趣的“点”,以点带面,深入浅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

作为大学老师,我想对学生说:

关于学习,请保持好奇与敬畏,永远不要停止提问。药学是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答案往往藏在细节中。实验室里的失败是常态,但每一次失败都是靠近真理的台阶。试着跨出课本的边界,药学不仅是化学反应和分子式,更是对生命的理解。多读医学史、关注患者故事,你们的科研最终是为了“人”。

关于成长,锤炼品格与韧性,严谨是药学人的底色,请让“精确”成为本能。接受不完美,但要追求卓越。不必因挫折否定自己,但要学会从失败中提炼经验。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关于视野,打开格局,拥抱未知。跨界不是选择,而是必然。未来的药学属于会写代码的药剂师、懂基因编辑的药理学家、能与AI对话的法规专家。别给自己设限,去学一门编程课,或选修医学伦理学。

药学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你们手中的每一粒药,都可能改变世界的某个角落。愿你们既有改良一片药片的耐心,也有革新一个领域的野心——这个世界需要理性的科学家,更需要有温度的药学人。”记住:你们不仅是学生,更是未来健康的守门人。

学生眼中的她

吾师专攻药理,待我以亲,培我以善,育我以德,约我以礼,博我以文,启我以真理,循循然善诱,欲罢不能。郑燮曾曰:“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今吾之从师也,已近一年,欲从之道如有所立卓尔,未有成。唯有思愈慎,辨愈明,学愈刻苦,心愈坚恒,行愈笃实,方能更近乎于真理,不蒙师恩,不负己而有所获。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生若为新竹,师则似旧枝,默然为扶持,况片言之赐,皆事师也,又何谈三年之栽培。吾甚惜师生情谊,吾甚爱吾师。平素,吾师常念吾于生活中是否有需助之处,询吾或于其工作之地,或电联之。吾与吾师亦师亦友,无论大小事者,均可与之畅言。每每语之,其总欣然为吾解惑,授为人处世之道,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宫宇晴